对于目前的互联网金融生态而言,不论是电商小贷、支付、在线理财,还是P2P,众筹以及数据征信,虽然服务的客户主要还是传统的商铺和投融资需求的客户,包括P2P的个人信用贷款,抵押担保借款,项目融资,以及创业类的众筹融资,但是这些客户的投融资服务需求大多还是来自于线下,除了阿里小贷、京东小贷等拥有较大的电商平台的生态金融圈,圈内的服务主要是来自于线上的融资需求以外,更多的潜在投融资服务还没有从线下转移到线上来。而这也成为了未来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另一种细分方向:从线下的成熟生态圈逐渐走到线上,通过线上的数据集合和投融资服务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万达目前在金融板块的布局,正是按照这样的思路来做的。此前曾发生过国内数十家线下的大商场和商超联合抵制某第三方支付进行线上移动、快捷支付的活动,主要的利益冲突也在与线下的支付和商业生态圈遭到了线上支付核心企业的冲击,流失的不仅仅是交易和支付的渠道、流水,更有隐藏在背后的信用和数据,如若长期继续下去,以商场为中心的线下体验生态的完整性就很有可能被线上的移动生态所颠覆,而这本质的威胁就在于渠道的丧失。
因此,对于万达这样拥有上百个万达广场和商业地产的集团而言,将这每年数十亿的人流量转化为更多的增值服务空间,就需要从线下为主的布局转化到O2O的线上线下共同布局的策略,线下的不用说,一个是商户,一个是用户,还有一个掌握好支付渠道;对于线上而言,则是在符合用户体系习惯的趋势下,逐步将线下的服务转移到线上来。
在布局互联网金融领域这个领域,就是一个很好的从线下生态走入线上生态的案例。这也和中国目前主流的信用环境有莫大关联。目前国内的信用数据积累是破碎化的,基本上存在公共数据、商业数据、支付数据以及其他健康数据等各个小的种类,分别由央行、人行、政府部门、商业集团等等各个部门管理,但是又很少缺乏交集。因此央行才要迫不及待地通知阿里芝麻信用和腾讯征信等公司做好接入央行征信数据库的准备,因为央行本身的个人数据库覆盖率有限,活性也不是很高。
在这个时间窗口上,像万达商业这样的线下庞大人流量的数据转化,就成为一个具有长远价值意义的事情。现在要做的就是搭建好这样的电商或者是O2O的转移框架,给用户和商户一个入口,然后做好周边的增值服务,将这个渠道维护好,积累与大消费有关的数据,为日后做个人信用、消费贷款和商户的POS循环贷款等产品做好准备。
这其实有点类似于银行在机构部门改革中的事业部机制,将原有的以对公和零售业务为区分标准的模式改为为企业服务链条和上下游为核心的事业部模式,这种思路其实就是把银行的客户生态更为细分化了,从标准化的投融资服务需求走向细分的,个性化的需求。万达在立足于自己商业,金融生态的同时,有如何能够抵御住其他金融服务生态对自身客户和商户的侵蚀呢?如其他支付机构的嵌入,其他电商平台和O2O平台的客户、商户数据截留,以及其他各种类型的金融服务公司,小贷公司与P2P对自身客户资源的瓜分?
生态圈如果要做到封闭,也就是闭环,就可以很大程度回答这个问题,也可以最大程度抵御其他竞争对手的冲击。对于万达而言,目前最大的优势是自己的这个线下生态圈是以消费和购物、娱乐与美食为主,整个消费圈是围绕着人的衣食住行而来的,因此对商户与客户的服务粘性还是较大的,而且这些服务很多是标准化的电商服务很难涉及的,因为O2O业务对这一块更适合,所以更合适的思路是立足于线下的闭环服务,也就是从消费的整个流程上进行把控,在控股第三方支付的基础上,进一步从消费类服务扩展到金融类服务,并且做好线上服务的电子化替代。
从目前的趋势看,线上的移动支付已经表现出了这方面的野心:那就是利用移动支付为突破口,将消费和非消费的公共服务逐步导入到自己的支付全渠道上来,而后再以这个支付媒介为进一步延伸服务的渠道,做支付基础上的投融资服务等,或者是和其他商业机构进行合作,通过支付打通一切。
如果说互联网公司的互联网金融生态圈是从线上走入,渗透至线下,并且以获取线下的生态和数据为目标,那么传统行业的线下互联网化之路就是在做好自身线下服务的同时,做好自己的差异化,做好全渠道的流程管控,在线下的生态服务上尽可能做到闭环,最后慢慢迁移到线上。而在这个过程中,不论是线上还是线下,其实都完成了从单一服务到综合服务的过度,从这个角度而言,万达的转型之路还很长,目前只是搭建好了框架,更关键的还在于后续的线下闭环服务和线上的流量转移。
来自: 金评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