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各类问题开始被讨论起来。伴随着互联网业务的快速发展,利用手机、短信、网络等方式的各类诈骗愈见多发,不法分子已经开始大肆运用网络钓鱼、伪基站、植入木马及电信诈骗等欺诈招数精心编造各种骗局,引诱网络金融用户上当受骗。乱花渐欲迷人眼,如今的互联网金融骗局有哪些呢?
互金骗局
骗局一:培训贷、医美贷
不少年轻的求职者很容易遭遇“培训贷”陷阱。曾经有快要毕业的女大学生小优(化名)对澎湃新闻表示,求职过程中遇到一家不出名的公司给自己打电话面试,面试官表示该学生缺乏职业技能,需要进行额外培训,培训费用2万元由公司垫付,从之后的工资中扣除。小优没有看清具体合同条款就稀里糊涂签了字。回家后才发现,签订的是与一家贷款平台的高息贷款合同。而2万元买来的所谓“培训”,不过是拉着年轻人上了几节空洞无物的“鸡汤课”。这家公司的意图并不是真正重视培养人才,而是拉着小优去贷款套取资金。
培训贷骗局的常见形式还有培训机构向大学生表示包找工作,最终向贷款公司借钱后卷款跑路,或者更换公司老板,不承认曾经的培训协议等等。
除了培训贷之外,“医美贷”在医疗美容盛行的当下也乘风而起。有贷款中介拉着客户集体去医院整容,宣称是低价甚至免费的,其目的是使用消费者的身份证去各个平台借款。最终消费者整了容,发现自己面对的是言辞粗鲁的催款通知。
骗局二:承诺高额固定回报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件中,投资者往往在购买线上或者线下的网贷产品或者理财产品的时候,被推销员承诺了“保本”且“高收益”。
但在2016年银监会发布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中就曾经划过“红线”:网络借贷活动不得向出借人提供担保或者承诺保本保息。
今年两会期间,银监会主席郭树清就曾表示,听到保本高收益,就要举报,“保本不可能有高收益,这是金融欺诈。”
至于多高的收益属于高收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理事长楼继伟表示,老百姓要加强风险意识,不能一看收益高就被“忽悠”进去了,他说,“保证6%以上回报率的就别买,那是骗子”。
有时候这种利诱性质的承诺很不明显,虽然销售员口头承诺了,但是不仅没有在合同条款中呈现,还在合同中按照国家规定显示了风险提示条款,表明已经充分揭示风险,已经向投资者明确。但是,这些条款写得比较隐蔽,投资者可能根本没有详细地阅读过。
互联网金融平台招募了大量的业务员通过高额返佣的形式获客,成本必然是很高的,现在没有什么太多好的项目可以维持这么高的利率,庞氏骗局的可能性是非常高的。
互金骗局
骗局三:平台自融
根据证监会要求,“私募基金应当向合格投资者募集,单只私募基金的基金份额持有人累计不得超过200人”。“合格投资者”是指,根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发布的《私募投资基金募集行为管理办法》,要求个人金融资产不低于300万元或者最近三年个人年均收入不低于50万元。
除了巴铁,如此“吸金”的还有快鹿集团,标榜自己是“互联网+金融+影视”,将客户资金用于旗下公司腾挪。澎湃新闻获悉,甚至在2016年3月发生兑付危机到4月彻底停业的一个半月之间,快鹿旗下理财平台还吸收了8亿投资者资金。
对于互联网金融平台的资金流向问题,朱海滨律师表示,互联网金融平台只能是中介的服务,不能为自己实际需求的资金融资,也不能与借款人之间合谋,明知对方违法或采用违规手段,依旧提供场所或以债权拆分形式提供项目融资。
骗局四:贵金属交易
有些非法平台上的互联网贵金属交易在社交网络中尤为红火,交易内容涵盖外汇、纸黄金、白银、原油、伦敦金等,不一而足。这类公司可能注册在海外,但运营在中国境内。这些平台在投资者不知不觉的情况下,偷偷加了高倍数杠杆,一开始让投资者略赚一些尝尝甜头,但立刻就会虚假爆仓,让投资者血本无归。
目前,我国合法合规的交易所只有9家,分别是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国内唯一正规原油期货交易平台)、上海期货交易所、郑州商品交易所、大连商品交易所、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新三板)、上海黄金交易所。
还有一些地方交易所也需要谨慎,不能说非法,但确是历史遗留问题,存在监管空白。
骗局五:各种看不懂的“币”
近年,由于比特币、区块链在投资界引领风潮,一种新的诈骗方式异军突起,就是普通投资者看不懂的各种“币”。
ICO(代币首次发行)在国内被禁止后,一些毫无区块链研究背景的人员,也拿着没有商业逻辑甚至是抄袭的项目白皮书去注册在海外的交易所“上市”,不少中国投资者跟风买币,却沦为“韭菜”。(参见澎湃新闻报道“ ICO借区块链死灰复燃,投票上币‘有种上纳斯达克的感觉’”)
对于投资者来说,选择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同时,还要仔细辨别、谨慎决策、冷静观察、独立思考,毕竟本金的安全是第一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