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暂的“维稳”之后,银行理财收益逐渐步入下行通道。3月1日,央行再度降息进一步加剧银行间揽储竞争,理财产品市场整体收益并未显著变动。市场分析人士认为,未来理财产品收益率将继续保持下行,3月份有可能跌至5.1%下方,二季度“破5”的概率较大。
收益率下行或成主流
目前,国有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较上周有所下降,已分别降至4.73%、5.12%、5.27%。3月19日,记者调查多家银行发现,预期收益率在6%以上的银行理财产品不仅在起购金额或持有期限方面设置门槛,且基本均为不保本。
而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的逐渐下调也早有端倪。相关数据显示,3月7日-3月13日,银行理财产品的平均预期收益率为5.09%,较上期下降10个基点。其中,预期收益率在6.00%及以上的理财产品共44款,市场占比为4.81%,环比下降1.79个百分点。
从各商业银行产品收益情况来看,除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农村金融机构发行的理财产品收益有所上升外,国有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较上周有所下降,已分别降至4.73%、5.12%、5.27%。
事实上,随着春节假期的结束,流动性紧张的情况得到有效缓解。宽松的货币供需态势间接影响着银行对理财产品的收益定价。行业人士分析指出,近期理财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继续下行,高收益理财产品的数量进一步萎缩,并且产品期限明显延长。其认为,这将是今年银行理财产品的主流趋势。
而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传统的固定收益类产品规模会有所收缩。有理财分析师分析预计,理财产品收益率将继续保持下行,3月份有可能跌至5.1%下方,二季度“破5”的概率较大。
多指标考问银行理财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在春节后,银行理财产品也迎来新的格局调整。多元化结构性理财产品蔚然成风,“刚性兑付”逐渐打破,“代客理财”渐成主流。一切迹象都在表明,未来银行大力宣传的预期收益,最终可能仅仅沦为“预期”。
融360监测数据显示,2月份到期人民币理财产品中,有41款产品到期收益率不及预期,差额甚至高达6.5%。而这些产品中,结构性产品占22款,且大多数挂钩沪深300指数、股票、汇率、黄金等高风险标的。这也为银行理财能力的升级竖起了警示牌。对银行理财能力的考核,应该从发行能力、收益能力、风险控制能力、理财产品丰富性、信息披露规范性等多个指标综合评估。
除此之外,在理财产品丰富性方面,各家银行也显出差异。国有银行中,除工商银行在丰富性上排名靠前外,其余银行或由于产品投资对象类型、投资起点类型表现不佳,或由于外币理财产品种类较少,在2014年的排名分化显著。不过,“从整体来看,区域性商业银行的产品丰富程度仍然显著低于全国性商业银行,且分化也非常明显。”
另一方面,全国性商业银行在信息披露方面的表现却不及区域性商业银行。2014年信息披露规范性排名位居前列的区域性商业银行虽然产品发行量和到期量普遍低于全国性商业银行,但是这些银行不仅在产品发行信息和到期信息的透明度与完备性上表现卓越,而且在产品运行信息披露上也做到了运行公告与当期运行产品的较好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