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网贷平台渐渐进入投资者的视野,P2P平台的风险已经妇孺皆知,但大家不知道的是,其中很多风险可以通过资金监管的方式准确预知。比如手段粗糙的自融,直接将资金从投资人账户划转到平台高管及其亲属账户。还有一些简单的资金池。然而P2P网贷平台资金存管又有哪些模式?监管P2P资金安全模式可按照安全等级分为三种:银行托管、第三方支付+银行联合存管、银行存管。
8月12日,银监会终于下发了《网络借贷资金存管业务指引(征求意见稿)》。本次指引详细指出了资金存管的模式、存管需满足的条件及存管内容,严格程度超出业界预期。不知道指引发布之后,P2P之战是不是提前落下帷幕了。下面来分析一下P2P资金存管的问题。
P2P资金存管
一、 P2P资金安全监管模式
监管P2P资金安全模式可按照安全等级分为三种:银行托管、第三方支付+银行联合存管、银行存管。
1. 银行托管
该模式是将风险准备金、平台保证金存于银行,并由银行定期出具资金存放证明。这种模式的诞生与P2P平台采用风险准备金模式密不可分。2014年底,部分平台脑洞大开,决定采用与银行类似的模式,每份贷款需要缴纳一定比例的准备金,存于银行,以此降低逾期造成的损失。
可是,银行的准备金比例是经过巴塞尔协议背后各国学者、业内专家反复测算、论证的。P2P平台的准备金比例则是各个平台自己老板拍脑袋定的,并无真正的经济学、统计学依据。另外,真的平台跑路了,即使提取80%的准备金/保证金又有什么意义呢?
2. 第三方支付+银行联合存管
该存管模式是指由银行开设平台存管账号,负责用户账户监管和资金管理功能,第三方支付提供资金结算的技术支持。该模式下,资金交割效率较高,一般第三方支付资金交割当天可到账,最晚次日(工作日)。银行则正常是T+1工作日,甚至更长。
一直以来,P2P网贷平台的资金流成本都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众多小平台难以直接与银行对接,于是逐步开始接受便宜且便利的第三方支付伸出的橄榄枝。但第三方支付对于P2P风险的识别能力还有待论证。不知道是不是这个原因,此次监管指引直接对联合模式判了死刑,整个行业受到重创。
3. 银行存管
该存管模式是银行监管平台所有资金相关账户,整体账户体系如下图所示。
(注:虚线表示本次监管并未明确的账户内容)
平台需在银行开立三类账户,汇总帐户、自有资金帐户和增信方帐户(可选,未明文规定)。
汇总账户:借贷双方需在该账户下分别开立子账户。
自有资金账户:注册资金和保证金账户(如有)
增信方账户:担保模式下,担保公司需存一定保证金于该账户下;风险准备金模式下,平台需将提取的准备金存于该账户。
P2P网贷平台无法直接调拨资金,只能按照借贷合同调拨资金,并且需要每日与银行对账。同时,包括增信方和平台自身在内,相关资金均需在银行账户内,受到实时监控。在这种模式下,P2P平台对资金毫无掌控能力,全部依据借贷合同而定。逾期发生当日银行就会知悉(甚至先于平台知悉)。
虽然这个模式确实能够非常严格地控制贷后风险,但是其中条例,力度甚于上市公司监管,恐怕会让整个行业提前萎缩。
P2P资金存管
二、 资金存管改造成本几何
资金存管主要产生三类成本:系统改造成本、存管成本和客户挽留成本。综合而言,成本很大,不管是对于哪一家平台,都是一个负担。
1. 系统改造成本
以月交易额5-10亿的平台为例。
改造时间:6-8个月
人力成本:平台和银行双方需要投入人力30-40人,人均2万/月,小计500万
系统成本:系统改造和使用成本,300-500万。
总计1000万,属于沉没成本。
2. 存管成本
无监管状态下,银行对于平台资金监管的收费模式比较多元。
缴纳保证金。
年费+交易笔数费率
按规模收取
现在在该指引下,可能有三种模式
按平台贷款余额(每季度)收取:适合二级市场非常活跃,以短期资产为主的平台,比如红岭创投
按交易量收取:适合活跃度一般,长期资产为主,没有二级市场或二级市场活跃度很低的平台,比如拍拍贷、人人贷。
按交易笔数收取:适合件均较高的平台,比如多数的房产抵押类P2P,链家理财等
目前银行的价格在万几到千几不等,平均0.1-0.2%,不超过0.3%,视平台实力而定。预计这是未来平台对接监管最主要的成本支出。如按照10亿/月规模、按交易量收费而定,那么平台月支出增加了100万。红岭创投这样盈利能力较强的平台2015年利润才4000万,损失惨重。
3. 客户挽留成本
对接银行系统后,平台的投资流程需要相应调整,并且投资时间延长。用户第一次操作,还需要开立银行账户、新设密码等。而培养用户新的使用习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前路漫漫。
当前各个平台的获新客成本平均已经高达500-1000元/位。因监管导致的额外客户挽留成本虽然难以估计,但可以预见,还是比较高的。
三、 该监管条例简评
此次的指引贯彻了监管近期穿透式的力度。如果在该模式下,平台对于银行几乎是透明式的经营,银行可以行使所有的监管职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