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老龄化进程加剧,老年人的理财需求也不断增大,从低风险的定期储蓄到高风险的理财产品及股票、基金投资,到处都能看到老年人理财的身影。然而,在选 择理财产品过程中,不乏有老人遭遇骗局,损失惨重的例子发生。因为轻信银行、保险代理人乃至社会“股神”等形形色色金融销售人员的误导,而买下了完全不适 合他们的理财产品,结果出现轻微亏损已是小事,有不少老人因此损失了毕生积蓄而要面对“老无所养”的困境。
家住太原市亲贤北街佳地花园的刘海昌老人,今年68岁,是一名企业退休职工。7月21日,他向记者讲述了他的理财奇遇。他的故事发生在银行,那是存款到 期的转存。当老刘在银行柜台向服务人员表达要转存的意愿后,服务人员却建议老刘改买保险,说保险收益率比存款更高。老刘对保险不懂,但却相信银行工作人员 的推荐,便同意了改买保险的建议。
然而,当柜台服务人员在帮其办理手续时,却发现老刘的年龄已经超过了保险公司允许的投保年龄,眼看投保不成了,服务人员灵机一动,劝老刘为他12岁的小孙女投保,而老刘则作为受益人。于是乎,68岁的老刘便为12岁的孙女买了这份具有寿险性质的储蓄类保险。
过了一段时间,老刘的女儿知道了这件事,认为这个保险买得毫无理由且十分滑稽,收益情况也不像银行工作人员说的那样优厚,便要求退保。因为过了犹豫期, 真要退保的话,就要面临10%以上的退保费用,不但收益享受不到,还要蒙受损失。老刘告诉记者,现在全家人不能提起这件事,一提就闹心。
老人上了年纪,由于投保保费大幅上升,保险的保障功能对老年人来说意义不是很大。众所周知,保险的功能主要是保障作用,而作为一种储蓄理财,由于时间周 期长,又有着过高的投保费用,若要提前支取还将面临高额的退保费用。对老年人而言,要通过购买保险来理财,往往是一件得不偿失的事情。正因为该类案件投诉 率高,保监会已有规定,禁止在银行储蓄柜台销售保险产品。
这些年,媒体铺天盖地报道了不少老年人因为购买了一些所谓投资公司的理财产品,被骗去大量钱财的例子。广州市越秀区法院审理了“泰源环保科技”借“高收 益投资”从100多名受害者手中非法敛财1.5亿元的案件,受害者大部分都是老年人。而在另一起案件中,犯罪嫌疑人以生产电解水机、茶艺项目、收购农庄为 名,用高息为诱饵敛财8000多万元。在公司完全停产、无资金运作的状况下欺骗老年人投资,导致700多名投资者血本无归。
而在我们身边,也有不少老人遭遇过这样的骗局。家住太原市解放路的胡秀芝女士是位退休教师,她告诉记者,去年冬天,她去太原市迎泽公园晨练时,看到某宝 宝公司的工作人员在公园门口展业,并散发宣传页,一位年轻小伙子告诉她,10万元存一年,可以拿到1.3万的利息。在这些工作人员的耐心讲解下,她欣然购 买了20万元的理财产品,可不到半年,该公司关门停业了,20万元的理财款打了水漂。
无独有偶,家住太原市丽华苑的严丽珍女士,在家接到所谓投资公司的电话。工作人员热情地向严女士推荐了公司的一款理财产品,最低5万元起购,预期收益率 最高可达15%。在高收益的诱惑下,严女士购买了15万元的理财产品,可不到一年,该公司人去楼空,老板卷款“跑路”了……
一个电话、一张宣传单或者是一条短信,也许就可以将老人辛苦积攒的“养老钱”骗个精光。面对骗子们层出不穷的骗术,作为子女,我们除了要提醒家里老人加 强防范意识外,最好还要帮助老人合理规划一份养老保障方案。近些年来,一些不法分子和融资公司盯上老年人,对其进行坑蒙拐骗。
事实上,像赵正海这样选择把钱存在银行的老人占了大多数,在他们看来,钱存在银行虽然利息不高,却是最安全的。
工商银行太原市双塔西街支行的一位工作人员介绍,目前老年人来银行办理理财业务的主要以定期储蓄和购买国债为主。除了定期储蓄外,3年期、5年期国债发行当天就被抢光,购买者大部分是老年人,对于偏好低风险的投资者来说,定期储蓄和购买国债不失为投资的一种好渠道。
针对目前市场的金融投资环境,记者专门走访了业内一位资深理财顾问,他建议老年人购买理财产品要量力而行。尽量选择保本保息的低风险理财产品,因为老年 朋友手头的钱往往是自己省吃俭用省下来的养老钱,养老钱自然经不起大风大浪。他告诉记者,随着国家对金融理财环境的不断净化,投资理财市场也逐步走向规 范,现在市场上也不乏一些略高于银行利率的高品质的理财产品,比如,信托产品和资产管理计划类产品,这些理财产品,风险低、收益稳定,适合稳健性的投资 者。但是投资者一定要谨慎选择合法、合规的理财公司,一要看该理财公司是否有营业执照和相关部门核发的金融牌照;二要看该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是否适中,最好 年化收益要在7%-9%左右;三要看资金流向是否有银行托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