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2017年12月现金贷监管政策疾风骤雨般下发,对现金贷业务的整治大幕随之拉开。在《关于规范整顿“现金贷”业务的通知》(下称141号文)中,从综合利率36%以下、牌照经营和场景依托三个方面对现金贷业务进行限定。监管层志在破除现金贷行业野蛮生长的状态,从而构建全新行业秩序的意图显露无疑。经过近2个月的整治,现金贷如今发展怎么样呢?
现金贷整顿
一、源头:限制资金来源
现金贷业务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扩张至万亿元的规模,在旺盛需求的背后,小贷公司变相放大杠杆引入各方资金起到了关键作用。因而在2017年12月下发的141号文中,监管层首先对小额贷款公司资金来源进行了审慎管理。规定“以信贷资产转让、资产证券化等名义融入的资金应与表内融资合并计算,合并后的融资总额与资本净额的比例暂按当地现行比例规定执行,各地不得进一步放宽或变相放宽小额贷款公司融入资金的比例规定。”此举有效规范金融机构的外源性融资,防范了过高杠杆的资金介入现金贷业务所引发的信用风险与经营风险。
二、流向:限制业务场景
141号文将现金贷定义为具有“无场景依托、无指定用途、无客户群体限定、无抵押”特征的,并且要求小贷公司“暂停发放无特定场景依托、无指定用途的网络小额贷款”。籍此可以判断,监管层将“场景依托”作为开展网络信贷的合规标准。
监测资金去向是评估金融是否“脱虚入实”的印证手段,依托消费场景的消费金融则是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切入点。在这样的监管背景下,优质的消费场景将成为平台趋之若鹜抢夺的焦点。拥有广泛线上消费场景的电商巨头在这场资产争夺战中已率先抢占了先机。以自身的电商平台作为构建消费场景的基础,将金融服务融入购买、分期、还款的消费闭环中,持续获取优质资产的同时,更迎合了监管对于场景的要求。
此外,自2016年起,互联网金融逐步渗透线下场景,并相互融合的态势也随着现金贷监管政策的出台得到进一步的强化。2017年中,因现金贷而广受争议的趣店,在这两个月的时间中,已神速布局了汽车新零售业务,完成了175家线下门店的开设。所瞄准的汽车融资租赁和汽车供应链金融服务等领域,均是目前新金融领域最大的风口。
除上文提到的电商与汽车市场外,包括租房、旅游、教育、婚庆等在内的消费场景均已获得多方势力的进入。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自建消费场景虽然模式重,但是平台对于整个消费链条的高度把控,更容易结合消费场景防范欺诈、骗贷风险,制定风控策略,从而提升资产质量,而被不少平台所采用。
围绕场景发力消费金融,已经成为了现金贷平台转型突围的主要方向。
现金贷整顿
三、症结:限制利率上限
现金贷沦为线上高利贷的罪魁祸首是通过收取各类综合费用,突破法定借贷利率上限。141号文中,再次强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间借贷利率的规定,并统一折算标准成为限制借贷利率高企的主要抓手。
自监管文件下发以来,几乎所有的现金贷平台均对现有的产品利率进行了调整,以期符合监管要求。不少平台所采取的模式是将原本满足短期借款需求的产品调整成为长期产品,并采取等额本息的还款方式。拉长借款周期虽然能使产品利率符合政策要求,但是却增加了借款人实际偿还的总金额。这样的产品调整有违监管初衷,并非保持业务可持续增长的良策。
在通过高利率覆盖风险,获取高收益的模式受限政策监管后,借款利率的限制将对平台的成本控制能力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具体而言,如何降低资金成本、运营成本、风险成本是影响平台盈利水平的关键。如上文所述,在资金来源受限的情况下,以技术为依托的金融科技平台,想要平衡好风险、监管和盈利之间的关系,需要凭借技术优势强化运营管理,减少人力支出,并持续加强风控能力,压降不良率,从而将借款的综合利率控制在监管要求范围之内。在低成本与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率先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平台,将在现金贷的华丽转身后脱颖而出。
监管政策的出台能够使现金贷在法律的规范下健康发展,而信用体系的逐步完善,将为普惠金融的践行者提供有力保障。
信联的成立,将央行征信中心未能覆盖到的个人客户金融信用数据纳入,构建一个国家级的基础数据库,借款人通过互联网金融平台进行的借贷信息将得到共享与整合。如此能够进一步遏制“多头借贷”“诈骗借贷”等行业乱象,从而为现金贷平台提供一个权威的信用评估体系,促进行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在监管政策的规范与征信体系的不断完善下,市场环境得到肃清。现金贷也有望为真正有资金需求的弱征信人群提供负责任的金融服务,迎来涅槃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