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普惠金融战略未来将上升为国家战略。《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获悉,G20会议将分多个领域共发布相关的48项原则,《G20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是其中一项,也是经济领域最重要的一项,该原则将于2016年9月5日进行全文发布。
在9月1日由央行举行的中外媒体吹风会上,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表示,中国和G20成员共同制定的《G20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将提交G20杭州峰会审议。通过后各国在自愿的原则下制定国别计划,以实际行动落实普惠金融。
易纲指出,《G20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共有8项主要原则和66条行动建议。8项原则具体为,倡导利用数字技术推动普惠金融发展;平衡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中的创新与风险;构建恰当的数字普惠金融法律监管框架;扩展数字普惠金融服务基础设施;采取尽责的数字金融措施保护消费者;重视消费者数字技术知识和金融知识的普及;促进数字金融服务的客户身份识别;监测数字普惠金融进展。
蚂蚁金服首席战略官陈龙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在G20中设有“全球普惠金融伙伴”组织,其宗旨即推动普惠金融。“推动普惠金融一直是G20的目标,此次正值G20在中国召开,而中国也刚好是全球普惠金融伙伴的轮值主席。”陈龙表示,数字普惠金融生逢其时,很多国家意识到数字普惠金融的巨大价值,而中国恰巧走得相对远一些。“该原则是G20全球普惠金融伙伴的专家共同推动制定,蚂蚁金服作为企业代表,分享了普惠金融在中国的实践。”陈龙说。
数字普惠金融并非近年才出现。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发布的《数字普惠金融的实践和探索报告》指出,普惠金融概念早在15世纪已有雏形,较长一段时间均被视为一种依托宗教和募捐而产生的慈善公益行为。
直到20世纪70年代,具有可持续商业模式的现代小额贷款机构先后在孟加拉、巴西等发展中国家出现,其中以尤努斯教授创办的格莱珉银行最为成功。依托连带担保责任的小组贷款模式,近40年来为孟加拉本土超过800万农村妇女提供信贷服务,累计放贷超过160亿美元,尤努斯教授本人也在2006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但是,格莱珉银行背后也存在一定局限性,即难以复制,具有较强的属地化和非标准化特性,此外传统小额贷款年化贷款利率约26%的利率水平也一直为人所诟病,难以举起“普惠”大旗。
新科技在金融领域的应用从实践层面让“普惠”两字进一步下沉至人们当中,由此“有数字普惠金融”(DigitalFinancialInclusion)的概念应运而生,依托移动互联、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数字技术,降低金融服务门槛和成本,提高金融服务效率和体验,实现商业上可持续的普惠金融体系。
世界银行2015年发布的《全球金融包容性指数》显示,虽然全球无银行账户的人数在显著下降,但目前全球仍有20亿人没有银行账号;仅有10%的人有信用卡;有贷款需求的人,仅有21%的人能通过正规金融机构获得服务;72%的成年人缺乏金融知识;传统征信体系中,有信贷记录的人不足25%;农村贷款仅占各项贷款余额的23%。
陈龙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在发展数字普惠金融的过程中有几个核心难题很难解决,第一,如何有效地触达更多的用户,获得良好的客户群体覆盖问题。覆盖的成本能不能是一个合理的成本,能不能可持续成为难题之一。
第二是信息获取的成本,如何提高信息透明度,降低风险管理的成本。“这是两大难题。但今天利用数字技术其实可以帮助我们以可持续的方式解决这两个问题。”陈龙说。
所谓的数字普惠金融,就是通常理解的“互联网+”普惠金融,中国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已经取得一定成绩,得到了世界多国认可,G20会推出数字普惠金融的高级原则,是在向全世界发起一个倡议。
北京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心发布的《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报告数据显示,一方面,中国数字普惠金融惠及超过4.5亿老百姓,为大量原本难以接触到金融网点的农民、农民工、中老年、残障人士等提供了安全、便利、易用的金融服务;另一方面,中国数字技术推动普惠金融发展水平5年增长5.5倍,远超传统普惠金融。以小额贷款为例,作为工业时代普惠金融的典范,尤努斯创办的格莱珉银行在39年里服务865万农村妇女,累计放贷165亿美元;而网商银行用大数据创新小微企业信贷模式,仅用了5年时间累计服务400多万家小微企业和个人创业者,累计投放贷款超过7000亿元;再者,中国数字普惠金融比传统金融体现出更好的地理穿透性,减少了中西部和发达地区之间的金融服务不平衡问题。
“数字普惠金融要做的好需要三个支柱。”陈龙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第一个是金融合规,例如身份识别、反洗钱、信息披露、风控流程等金融合规中所必须的内容。第二个是技术驱动,即通过线上技术驱动而非线下规模化布局。第三则是场景依托。“当前金融和场景结合越来越紧密,因为没有线下分支机构,所以数字普惠金融则直接生长在需要金融多场景里面,通过移动互联、物联网等技术触达用户,通过大数据技术了解客户、甄别风险,属于技术驱动型的金融。”陈龙说。
陈龙还进一步指出,未来每个人应该有三个账户即资金账户、信用账户以及“碳账户”,所谓“碳账户”则是激励每个人为节能减排贡献力量,让绿色也等于财富。
另外本报记者获悉,在《G20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中特别提到“重视消费者数字技术知识和金融知识的普及促进数字金融服务的客户身份识别”,这意味着未来可以用生物识别技术更好地了解用户,服务用户,意义很大。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还了解到,在2016年G20峰会在发展议题上创造了两个第一:第一次将发展问题置于全球宏观政策框架的突出位置,第一次围绕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制定系统性行动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