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已经有相关人士预测,未来两三年内,农村互联网金融的市场规模将超越互联网金融,但至今我们并未看到爆发的基础条件已经形成。从多个农村互联网金融创业者获悉,农村互联网金融依然面临诸多难题,甚至困难重重。那么农村互联网金融为什么发展慢呢?
农村互联网金融
农村萎缩的现状是头等难题
米易县冰雨森农业的赵世雨表示:“整个社会一直对农业很关注,但金融支持农业较少的原因是农业太分散,不容易控制,回报低周期时间长。但社会又离不开农业,一群散户自己在探索农业发展,知识文化少,思想观念达不到,所以农业还是处在无法控制的市场,无法抗衡自然的低级层次。并且,人才流失非常严重,现在农村读了书的人都往城市跑,很少有人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去农村改变农业。”
的确,在提倡科技产业的当下,农村和农业越来越成为边缘产业,农村的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发展缓慢,人才和资源大规模流向城市,并形成长期的非良性循环。因此,深层次来看,包括农村互联网金融在内的农村问题,本质上是制度问题,一个市场的爆发必然需要大量人才和资源的支撑。
此外,从农村现状来看,农村的智能手机的普及已经远远超出预期,但支撑金融爆发的基础设施仍不完善。据统计,当前在农村市场的业务覆盖移动支付、互联网保险、理财、借贷、消费金融等多元业务的互联网金融企业仅有阿里、京东、村村乐等为数不多的几家行业巨头,如蚂蚁金服的旺农贷、旺农保和旺农付。因此,农村互联网金融业务形式的单一,正如上述蓝皮书数据,2015年,全国“三农”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总体业务规模为120亿-130亿元,中位数为125亿元,其中包括P2P网络借贷124亿元,众筹1亿元。
整体上,农村互联网金融行业仍处于单一业务布局阶段,换言之,农村市场仍处于早期基础设施的搭建和用户培育阶段。
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
农村征信普遍缺失
金融的核心是风控,农村市场同样如此。然而,目前农村互联网金融市场的仍处于信贷员的人为审核把控阶段。毋庸置疑,互联网金融这一新型商业模式的优势在一线城市已经得到验证。业内人士指出,凭借技术优势,新型互联网金融手段可以:一方面,消除金融的地域歧视,积极吸引城市富余资金回流农村;另一方面,通过新型风控模型的搭建,可以更深入挖掘农民信用,并将其资本化,从而复制城市的经验,建立农户信用记录,进而提供更多金融解决方案。
据了解,当前农村互联网金融市场的主要参与主要包括4类,除了本土的信用社、城商行等传统金融结构,还有新希望集团、大北农集团等大型传统三农产业服务商;京东、阿里、苏宁、一亩田等互联网电商平台。
以上三者的风控思路和获取农民信用的途径各有不同:传统产业服务商具备传统产业链,通过核心企业向下游延伸,如新希望集团以养殖为基础向饲料、食品等领域延伸。互联网巨头则复制城市的经验,通过电商下乡“工业品下行、农产品上行”的交易模式建立征信数据。而纯粹的农村互联网金融平台的风控渠道则较为狭窄。
总之,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慢,是各种综合因素导致的,加上我国农村地域广阔,经济发展较慢,产业结构的发展层次参差不齐,这些都给征信数据的建立和获取,以及风控模型的搭建提出了更高要求,很难大规模地实现统一化、标准化。